一块青花,200多万,这才是最顶级的青花玩法!
上周北京保利刚落槌,一块清代青花山子拍到897万,朋友圈立马刷屏:这哪是石头,分明是印钞机。
上周北京保利刚落槌,一块清代青花山子拍到897万,朋友圈立马刷屏:这哪是石头,分明是印钞机。
”——3月18日,新疆和田原料市场突然收紧,顶级晴水料一天跳涨20%,直播间里“冰底胶润”的秒货瞬间成了万人踩坑现场。
这个标题采纳了一部分时下流行于网络上的观点,但同时也结合了一部分个人的亲眼所见。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,我眼中的和田玉市场行情,必然与专伺炒作割韭菜的营销号不太一样。
他们能将市场价仅3000-5000元的俄料,硬说成是价值数万元的和田籽料;既可能把人工染色的假玉鉴定为“清代老玉”,也会将真品误判为仿品或者假料。
事先声明啊!本文不含任何的封建迷信内容。之所以会有标题上的这个想法,完全是源自于20多年前,曾经出版了一批印着晚清民国老照片的画册。
首先,是“怕买错”。如今市场上的和田玉概念模糊不清,只要含透闪石达标,便能出证书,产地、玉质却无从辨别。花籽料的钱,买到俄料甚至罗甸料,一次踩坑,足以让人远离玉石圈。
今年,是我创办“藏玉”的第十二个年头。这些年来,我深入和田玉行业,亲身感受了它的点点滴滴,也有幸结识了许多玉雕大师——从第一代的行业泰斗,到锐意创新的青年才俊。在一次次的深入交流中,我逐渐对改革开放以来和田玉市场的变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。
最近网络上关于预制菜的话题炒的沸沸扬扬,尤其是对于到底什么是预制菜、以及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知情权的相关讨论更是激烈。
有没有人刷到过这类对话的直播间?一位主播拿着手机,在满是玉石翡翠的地摊/档口/市场溜达,时不时拿一个翡翠/和田玉在直播间里近距离展示,一旦有人表示感兴趣,主播就会近距离展示然后跟老板开始拉锯价格。
和田玉的风云,真的要在玩中求变,行业生态在变,玩家的路径也在变。早些年,很多人对和田玉的概念是模糊的,只知道是所谓“国玉”,因为那个时候更多的人在古玩市场踩坑,就走进商场找“正品玉石”,结果拿下的多半是俄料、青海料、韩国料,买回家才知道“原来这么白白的料子也不
昨天收到一位关注了好几年的粉丝私信:“大叔,我发现最近俄料是不是便宜了?”说实话,这样的问题今年大叔也有一些同感。因为市场里最怕风声,也最爱风声。关于“涨”与“跌”每年都要争一回,真真假假,唯有落在钱包上才见分晓。今天这篇,和玉大叔就把看见的最新行业里的脉络讲